05 Nov 2018 新闻稿 Air quality

《蒙特利尔议定书》科学评估揭示 持续恢复中的臭氧层和亟待开发的气候行动潜力

基多,2018年11月5日——最新发布的《2018年臭氧层消耗科学评估报告》指出,臭氧层正在愈合。《蒙特利尔议定书》有助于缓解全球变暖趋势、并为人们提供了更加雄心勃勃的气候行动选择。

该报告是《蒙特利尔议定书》科学评估小组的四年期审查报告,今日在这一历史性协定的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上正式发布。其调查结果首先证实,长期以来,在《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框架下采取行动,已成功削减了大气中受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ODSs)的含量,并推进平流层臭氧持续恢复。

                

报告作者提供的证据表明,自2000年以来,分布在平流层的臭氧层以每10年1—3%的速度恢复。按照预计的速度发展下去,北半球和中纬度地区的臭氧层有望在2030年之前完全愈合;在2050年前,南半球的臭氧层将恢复原样;截至2060年,极地地区的臭氧层将成功恢复。臭氧层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的伤害。

 

随着《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实施进入“第四个十年”的发展阶段,以上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国际性环境协定所取得的无与伦比的成功。报告还提供了一些视角,指明《蒙特利尔议定书》在未来几十年须承担起的角色和作用。

 

“《蒙特利尔议定书》被公推为历来最成功的多边环境协定之一,并非无缘无故的。”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说。“30年来,《蒙特利尔议定书》一直坚持贯彻‘权威科学’和‘协同行动’相辅相成的策略,且卓有成效,臭氧层空洞已出现了恢复的迹象。基于此,我们对《基加利修正案》推动全球强劲的气候行动怀抱希望。”

 

《基加利修正案》将于2019年1月1日生效,要求削减未来在冰箱、空调和相关产品中强效温室气体的使用。批准《基加利修正案》的国家承诺将暖化效应超强的氢氟碳化物(HFCs)的预计产量和消费量削减80%以上。到目前为止,已有58个缔约方达成相关承诺。

 

评估报告指出,通过实施《基加利修正案》,世界可以在本世纪末避免全球升温0.5°C,这将对全球实现2°C温控目标起到关键作用。

 

“鉴于《基加利修正案》生效在即,评估报告强调了对大气中氢氟碳化物进行持续的长期性监测的重要性。”《蒙特利尔议定书》科学评估小组联合主席,美国NOAA地球系统研究实验室科学家戴维·费伊(David Fahey)表示。

 

相较放任氢氟碳化物排放而不加以任何控制的情况,从现在起到2050年,全面遵守协定将使因氢氟碳化物导致的全球变暖效应减少约50%。

 

调查结果发布之际,世界还未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出的重磅“气候变暖”警报中缓过神儿来:全球升温幅度需控制在1.5摄氏度内,否则地球在2030年之后会迎来毁灭性气候,届时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都将受到影响。如今留给人类的时间只有短短12年。IPCC报告针对1.5°C和2°C情景之间的巨大差异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清楚的证据。

 

“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排放仍然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但我们也可以通过致力于减少包括氢氟碳化物在内的其他气体予以应对。对抗气候变暖的每一项行动都至关重要。”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Petteri Taalas)说。

 

该评估旨在为《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它针对加速臭氧层恢复提出以下方案:

  • 彻底消除四氯化碳和二氯甲烷等物质的受控和不受控制的排放
  • 重新利用和销毁全氯氟烃(CFCs)、哈龙(Halon)和氢氯氟烃(HCFCs)
  • 消除氢氯氟烃和甲基溴的生产

•  减少氧化亚氮的排放

 

编者注

关于《2018年臭氧层消耗科学评估报告》

2018年科学评估报告是在《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主持下,以及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的协调下,由世界领先的大气科学专家编写并提交的最新一份评估报告。2018版评估是科学评估小组着手准备的一系列重要评估中的第九份,将作为直接建议纳入《蒙特利尔议定书》决策过程。

下载评估报告

关于联合国环境署

联合国环境署是联合国系统内负责全球环境事务的牵头部门和权威机构。环境署的使命是激发、推动和促进各国及其人民在不损害子孙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生活质量,领导并推动各国建立保护环境的伙伴关系。环境署与政府、私营部门、民间社会以及世界各地的其他联合国实体和国际组织合作。

 

关于世界气象组织(WMO)

WMO是联合国(UN)的一个专门机构,有191个会员国和会员地区,是联合国系统中最终分布地球大气现状和特性、大气与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大气产生的天气和气候及水资源的权威声音。

 

更多媒体信息,请联系:
Keith Weller, 联合国环境署新闻办主任  keith.weller@un.org

Clare Nullis,世界气象组织新闻官 cnullis@wmo.int